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/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/久久精品小视频/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

黑蘋果一鍵開啟hidpi后沒有縮放 hidpim1開啟方法?

[更新]
·
·
分類:數碼電腦
4459 閱讀

黑蘋果一鍵開啟hidpi后沒有縮放

hidpim1開啟方法?

hidpim1開啟方法?

開啟方法:
1、下載APP后,將APP拖入應用程序文件夾。
2、打開APP,在狀態欄找到圖標
3、在Create Dumy中選擇你的顯示器比例
4、這樣就虛擬出了一個新顯示器
5、打開顯示器設置,找到你的外接顯示器,在作用這里選擇Dummy XX:XX的鏡像
6、在選擇虛擬顯示器,在分辨率這里打開縮放,點擊顯示所有分辨率,選擇適合的hidpi分辨率,這樣就完成了。

2.5 k分辨率怎么樣?

起聯想pro13的屏幕的2.5k分辨率,網上幾乎所有的評測介紹都是以參數來斷定它有很高清晰度。但實際呢?
對于僅13吋屏幕來說,真把分辨率打在2500*1600,會使字體和圖標非常小,確實細膩,但幾乎沒實用價值。
WINDOWS默認推薦的縮放是200%。這樣一來分辨率就是1280*800,顯示范圍大大減小,號稱有更大顯示內容的優勢蕩然無存。
這還沒完。很多軟件對縮放的適配性不好。最差的可能都不會判斷有縮放,依然用軟件自己固定的尺寸顯示,即使系統已經放大到200%,它的窗口依然很小。
大多數軟件可能能做到其UI跟隨系統的縮放而調整布局和尺寸。但跟蘋果的RETINA技術不同,WINDOWS只是簡單粗暴地把顯示的內容整體縮放,比如(以200%縮放為例)把軟件界面的一點對應到屏幕的4點,于是清晰度并沒提高,而原有的鋸齒或抖動虛化卻同步放大了。
一個適配性好的軟件 不僅要能做到靈活的窗體尺寸適配,更要配備高像素的圖標、圖形資源文件給系統,最好是矢量。可惜很少!這些都不是簡單靠系統的縮放或者DPI兼容性設置所能做到的。
這里就看到了蘋果高分辨的優勢所在!
不要光看顆粒。清晰度遠非顆粒度一個指標,顆粒度不決定清晰度。對這點有認知誤區的人可不在少數!
像素小當然就不容易看到顆粒了!主要看:當你把縮放設置到150%(舉例)時,弧線和斜線的鋸齒跟沒縮放時比,是否還是那么圓滑?有沒劣化?有沒出現更嚴重的重影或摩爾紋偽色?圖像是否出現更明顯的馬賽克?
舉例:
如果是要顯示圖像,一般其像素遠大于屏幕像素,比如是25000*16000,文件對屏幕的映射關系是10:1。無論系統是否縮放,只有維持這個映射關系才談得上維持2.5k的細膩度和清晰度,但代價是這個圖像顯示的大小和范圍并沒隨著系統縮放而改變。你看看有幾個軟件做了這樣的效果?
什么?你說 你就是要讓圖像也隨著系統的縮放而變?那就等于把圖像放大了,映射關系就變成了5:1,分辨率(ppi或dpi)下降一半!就別指望還能保持2.5k時的細膩度了。
再比如,RETINA技術是——先規定所有軟件都按最大可能的總像素數量(比如2880*1800)設計其UI并提供高分辨資源文件(將所有的UI元素的精細度都提高到原來的4倍),(老舊)應用軟件沒做到的話,系統幫著插值渲染到該總像素的虛擬屏幕(直接把你的原始像素翻4倍), 然后再根據設置的比例downsampling,按虛擬對實際的像素的比例映射到屏幕。
WINDOWS可沒有強迫要求應用軟件都這樣按高分辨設計(所以很多軟件跟不上趟),也不會幫著去渲染到高分辨(先高轉低)。
相反,WIN 即使用了新的虛擬DPI縮放機制,也是先低轉高(以1920*1080分辨率,縮放比例150%為例):
系統首先向應用提交虛擬屏幕的分辨率為1280x720,獲得離屏渲染的界面以后,再使用常規的圖像插值算法放大到1920*1080。(為什么不像RETINA那樣,先離屏3840x2160,再合并像素到1920*1080?出于性能或兼容性考慮嗎?)
也就是說,當你改變縮放比例時,圖標可能仍然用的是原始較低像素,但經過插值放大,必然鋸齒和重影加重。會增加弧線的圓滑度、顏色和亮度的層次感嗎?細膩度能一樣嗎?雖然屏幕顆粒仍很小。
要是200%這樣的整數倍縮放還算好的。如果是150%,清晰度就會明顯下降,125%比例(2.5k→1080p)就糟糕透了——你說這是在說誰呢?
隨著縮放,鋸齒、馬賽克、重影、摩爾紋也加重、放大了,模糊,細節喪失。僅僅顆粒小是無濟于事的。
所以,2.5k屏幕的清晰度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?盼望有更深層次的專業評測。
本文不涉及pro13屏幕的其它素質,如色域,亮度,對比度,等等。
蘋果的高分辨之所以視覺效果好,高PPI的屏幕提供了硬件基礎,4:1的HiDPI渲染方式則提供了軟件支持,二者缺一不可,即:
高PPI(硬件) HiDPI渲染(軟件) 更細膩的顯示效果(retina)
2.5k屏幕只是前者,而WINDOWS及大多數應用軟件并未提供后者。即使屏幕具備了高像素的硬件條件,如果沒有采用HiDPI的渲染方式,還是只有其表沒有其里,最終呈現的依然是非高屏的視覺效果,正如前面所說的,只是用4個屏幕像素去顯示文件里同一個像素內容——沒增加任何清晰效果,弄不好(如 非整數倍縮放)還弄巧成拙。
系統渲染方式在改善視覺效果上的作用非常關鍵。別以為光有個高像素的屏幕就叫“視網膜技術(retina)”
以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為例,工作時顯卡渲染出2880x1800個像素,其中每四個像素一組,輸出原來屏幕的一個像素顯示的大小區域內的圖像。這樣一來,用戶所看到的圖標與文字的大小與原來的1440x900分辨率顯示屏相同,但精細度是原來的4倍,但對于特殊元素,如視頻與圖像,則以一個圖片像素對應一個屏幕像素的方式顯示。故不會產生Windows中分辨率提升使屏幕文字與圖像變小,造成閱讀困難的問題。